理解二十大報告的三個關鍵詞
準確、完整理解二十大報告精神,對于判斷未來發展方向以及做好各方面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應堅持全面和系統思維,而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思維。
2022年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圖/人民視覺)
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10月16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的報告。
二十大報告是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的行動綱領。報告內容十分豐富,本文僅選擇三個關鍵詞進行分析,意在說明,準確、完整理解二十大報告精神,對于判斷未來發展方向以及做好各方面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式現代化
第一個關鍵詞是“中國式現代化”。
二十大報告“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使命任務”部分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現代化”這個概念,國人是再熟悉不過了。這個概念寄托著一個古老民族矢志不移的浴火重生的夢想。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提出過“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表明一開始黨內就有一種共識,即中國的現代化和西方的現代化一定會有不同,中國搞現代化不會照搬西方的現代化。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更是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到了二十大報告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論述,這就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已經從泛泛而談的一般論述變為關于道路問題的正式論述。這條道路的“中國特色”包括: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
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二〇三五年發展的總目標、未來五年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的工作原則等也都有明確的論述。
“中國式現代化”相對于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也就是說,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就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概念,市場作為資源配置手段是沒有姓社姓資之分的,但中國的市場經濟又有“社會主義”這個前提。
從“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來看,與之相對比的分別是以資本為中心、兩極分化、物質主義膨脹、對外擴張掠奪等。這其實就是要避免其他國家現代化過程中走過的彎路或歧路,同時對未來的現代化國家建設提出了價值規范。這種規范并沒有不同社會制度對抗的色彩,相反,它們是世界上絕大多數盼望過上美好生活的人們也努力追求的。
還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這些中國特色并不是一個完成時,而是一個需要繼續努力的進行時。價值規范最終是要落地為法律和政策,體現為具體的治理過程。這個過程本身也需要現代化,就像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一樣。
2022年10月16日,市民、游客在天安門廣場游覽
高質量發展
第二個關鍵詞是“高質量發展”。
二十大報告“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部分指出,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體來說,包括: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眾所周知,早在2013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黨中央就提出了“新常態”。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從“中心任務”到“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在新時代新征程的地位就很清晰了:發展仍然是治國理政的第一要務,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治國理政的首要任務。
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對立起來。經濟的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兩者是統一的,或者說,量的合理增長主要靠質的有效提升來實現。比如說2020年我國已經基本實現工業化,但工業的信息化仍然潛力巨大,信息化就是通過質的提升來實現量的增長,而不是追求在原有水平上通過量的增加制造好看的經濟數字。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多年發展,我國長期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的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高質量發展也就是要解決人民的生活“好不好”的問題。
事實上,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雖然經濟增長速度逐步回落,但民眾的可支配收入是在增長的。以中國經濟現在的巨大體量,即使是新常態下的增長速度,每年的增量也是不小的。未來,隨著分配制度的完善,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斷提高,民眾會享受到更多發展成果,發展會更多地造福民眾。
2022年6月17日,上海,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下水儀式
安 全
第三個關鍵詞是“安全”。
相較于以往,二十大報告中“安全”一詞出現的頻率大大增加了?!巴七M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部分指出,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除了把“安全”單列為一部分,報告的其它部分也多次提到“安全”。在未來五年要把握的重大原則中就有一條是“堅持發揚斗爭精神”: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統籌發展和安全,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毫無疑問,相較過往,安全議題的重要性被大大提升了。這樣做的基本前提是對外部環境的判斷。二十大報告指出:
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笔录S時可能發生。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2021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講話中就指出,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和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面臨的內外部風險空前上升。
而從歐美國家來看,經貿關系的政治化程度確實也在提高。這一點,進軍海外市場的中國企業也已經深刻地感受到了。
安全議題天然有個特點,就是一旦形成共識,就具有壓倒性。道理很簡單,沒有安全,其它的就談不上了。因此,一看到“安全”,一些人就會想當然地發出疑問,是不是不要開放、不要發展了。這是一種典型的二元對立思維。
安全議題一直都存在,比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奇跡也離不開社會的總體穩定。今天安全議題的重要性的上升,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過去我們發展水平低,同別人的互補性就多一些;現在我們發展水平高了,同別人的競爭性就多起來了”。問題不在于是不是強調安全過頭了,而是如何更好地統籌發展和安全。我們是在發展過程中、在開放的過程中維護安全,或者說是以維護安全來保障發展、保障開放。
所以,維護安全,歸根到底維護的是國家的主權、發展利益等,是要創造一個有利于發展的國內外環境,最終目的是要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進程不被大的風險挑戰所打斷。不必諱言,這種“打斷”的可能性是在上升的,“如果安全這個基礎不牢,發展的大廈就會地動山搖”。
總之,通過“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安全”這三個關鍵詞可以看出,對于二十大報告,我們應當準確、完整理解,避免簡單的二元對立思維。不能一提“中國式現代化”就把不同發展道路對立起來,一提“高質量發展”就把質量和速度對立起來,一提“安全”就把安全和開放對立起來。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外部世界,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冷靜的判斷,努力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行穩致遠。
版權聲明
本刊及官網(南風窗在線)刊登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聲音、錄像、圖表、標志、標識、廣告、商標、商號、域名、程序、版面設計、專欄目錄與名稱、內容分類標準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南風窗雜志社書面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垂詢電話020-61036188轉8088,文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