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強省會的過去和未來
和武漢不同,同為省會的鄭州并非傳統工業基地,因此它的崛起,更能解釋“強省會”在城市發展中的獨特意義。
2021年9月4日,富士康鄭州公司生產線
作為一億人口大省河南的省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鄭州的存在感不太突出。
在省內,無論是經濟體量還是產業結構,鄭州都無法與開封、洛陽等城市拉開明顯差距,“省內不服”的情況時有發生。這種均衡態勢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河南整體的發展速度。
在省外,與一眾直轄市、沿海經濟發達城市相比,鄭州的行政級別較低,僅為地級市,而且地處經濟相對孱弱的中部腹地。政策和經濟等方面的條件相對較差,缺少發展的支點與推手。
作為省會,鄭州承擔著帶動河南經濟增長的任務,在強省會戰略與鄭州產業轉型升級的推動下,鄭州的發展駛入快車道,逐漸成為河南經濟增長的引擎。
如今的鄭州已經是GDP過萬億的城市經濟體,除此之外,還坐擁國家中心城市、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和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等頭銜。
在《2022中國城市引力指數報告》中,鄭州的城市引力指數排名全國第14位,鄭州已經成為一個極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城市,人才和資本正源源不斷地流入。
“搶人”先鋒
作為農業大省、人口大省,河南長期扮演著勞動力輸出的角色,每年都有大量人口流入廣東、江蘇、浙江等經濟更為發達的地區,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缺少中心城市提供支點,省內缺少合適的人才流入地。
一個地區性的中心城市,對區域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中心城市提供的產品、服務和市場,可以輻射周邊城市,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對于經濟集中度不高的河南來說,亟需一個這樣的城市來盤活資源、激發經濟活力。
作為河南的省會與交通樞紐,鄭州成為河南打造單核城市的不二之選。在“強省會”戰略的推動下,鄭州開始慢慢崛起。
2000年是鄭州發展的一個關鍵節點,當年,河南以高起點、大手筆打造鄭東新區,以此為標志,河南的“強省會”戰略正式拉開帷幕。隨后,一系列政策陸續出臺,讓鄭州的存在感變得越來越強。
2003年,河南開始建設以鄭州為中心,一個半小時經濟圈內的開封、洛陽、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9個省轄市組成的中原城市群;2005年,鄭汴一體化提上日程,鄭開大道、鄭開城際鐵路相繼通車,以及金融同城、電信同價等舉措,在提高兩地互通程度的同時,也強化了鄭州在中部城市群中的影響力。
2016年,鄭州從眾多候選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中部僅有的兩個國家中心城市之一,鄭州的“能級”得到了顯著提升。
為了加強鄭州對資源的吸引能力,鄭州先后設立了航空港實驗區、自貿區鄭州片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戰略載體平臺,讓經濟、產業、人才等資源不斷向鄭州集聚。
這些措施的成效明顯,從經濟指標來看,鄭州已經和省內其他城市拉開了顯著差距。鄭州于2018年GDP突破萬億,而當時省內排名第二的洛陽,GDP僅為4640.78億元;2020年,在河南省城鎮化率僅為55.43%時,鄭州的城鎮化率就已高達74.6%,鄭州在河南已是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
這帶來了許多連鎖反應,其中最顯著的,是鄭州對人才的吸引力在不斷加強。根據《2022年中國城市引力指數報告》測算,鄭州的人才吸引力排名第11位,是北方城市中除北京外,排名最高的城市。
在吸納人才方面,鄭州表現出了極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對高端人才和普通人才都伸出了橄欖枝。
就在今年4月,鄭州推出了十項人才新政,從提供人才公寓、創業補貼、金融優惠等方面著手,加大對人才的吸引力。
鄭州重點打造的中原科技城,通過稅收減免、租金補貼、現金補貼的方式,吸引海內外高端人才、科技領軍人才產業骨干人才和名師名醫專家,截至目前,已經認定各類高層次人才908人,其中A類頂尖人才17人、B類國家級領軍人才8人、C類地方級領軍人才45人。
對于普通人來說,留在鄭州也是一件較為簡單的事情。鄭州的落戶政策十分寬松,只要在鄭州繳納社保超6個月、持居住證滿一年的農村人員,或是在中心城區租房滿一年的外市人員,都可以申請本人、配偶、子女以及父母的落戶。學生則更簡單,只要學歷在中專以上,就可以直接落戶鄭州。
截至2021年末,鄭州常住人口已達1274.2萬人。從六普到七普,鄭州的常住人口增加了397萬,復合增長率達到了3.87%,2018年,鄭州常住人口突破千萬,成為中部地區人口數量排名第一的城市,其中人口凈流入25.5萬人,比河南其他城市的人口凈流入總和還要多。更重要的是,鄭州的人口向心力逐漸加強,河南的省內跨市流動人口中,有59.8%流入到了鄭州,鄭州已經逐漸成為省內人才匯聚的中心。
不只富士康
2012年富士康落地鄭州,是影響鄭州經濟發展的一件大事。富士康不僅為鄭州帶來了直接的GDP增長,并且確立了鄭州在外貿方面的重要地位。
此外,大量的用工需求還吸引了許多工人回流,對產業集聚的需求幫助鄭州建立起了一條較為完善的電子產業鏈條,加速了人才、資源和產業向鄭州集聚的進程。
不過,以代工業務為主的富士康,也讓較為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鄭州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
情況正在慢慢改變,如果說以富士康為代表的加工產業是鄭州經濟發展的1.0版本,那么隨著鄭東新區逐漸發展成熟,鄭州經濟增長的2.0版本已經到來。
根據《2022中國城市引力指數報告》,鄭州的企業競爭力位列全國20強,這與鄭州近年以吸引IT制造業從沿海內遷為契機,順勢加碼科技產業發展有很大關系。
以鄭州市政府傾力打造的中原科技城為例,這片位于鄭東新區北部龍湖片區的占地面積約16.4平方公里的城區,已經成為鄭州經濟的一張新名片。作為一個高新技術園區,中原科技城有一些時髦的產品,例如,科技城內已經出現了L3級別的無人駕駛公交系統,公交車圍繞著自動駕駛的需求進行設計,取消了駕駛艙,未來感十足。34個站點全長17.4公里的路線,可以環繞龍湖金融島一周,稱得上是鄭州高新技術發展的象征。
中原科技城以數字文創、信息技術、前沿科技、生命科學以及人才教育為核心產業,引進了諸如復星國際、深蘭科技、華為、上汽等名企,探索云計算、人工智能、5G應用等方面的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
不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除了需要名企引領之外,大量各具特色的中小企業更是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為此,鄭州特別注意對中小企業的培育和支持,今年2月,作為河南省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之一的鄭州凱雪冷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交所成功上市,成為鄭州中小企業發展的典范。
2020年,鄭州新認證的“小巨人”企業數有36個,全國排名第10。截至目前,鄭州市共有“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337家,其中國家級63家,位列中部六省省會城市的第二名。
為了更好地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鄭州市于今年4月發布了《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一攬子推出了30項支持舉措,頗有乘勢而上的氣魄。
數字化未來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變化,是鄭州的數字化轉型進程。鄭州市《關于鄭州市數字經濟發展工作情況的報告》中提到,2020年鄭州市數字經濟總量接近5000億元,占GDP比重超過41.4%。
數字經濟,已經成為鄭州經濟增長的一個新的抓手。為了加快數字經濟的建設,今年,鄭州頒布了新版的人才新政,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為數字經濟發展儲備10萬名有專業技術水平和實踐操作經驗的人才。
此外,鄭州規劃了中國(鄭州)智能傳感谷啟動區,力爭把電子信息“一號”產業打造成規模超6000億的支柱產業。
鄭州的數字化轉型的效果,還延展至城市治理領域。通常我們會認為,經濟越發達的城市,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就越高。不過,據《2022中國城市引力指數報告》顯示,鄭州的公共服務能力水平,在多個相關細化指標上,都名列省會城市前茅。
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與鄭州傾力打造的數字化治理平臺密切相關。2019年,鄭州與阿里巴巴達成戰略合作,攜手建設鄭州城市大腦項目,這成為鄭州進一步提升綜合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以人們普遍關心的醫療為例,鄭州在醫療體系的建設上投入了不少資源,已經打下了較為深厚的基礎。
“十三五”期間,鄭州的執業醫師數量增幅高達85%,醫療設施的擴建也在穩步推進,根據河南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鄭州衛生機構的醫療床位數為104888張,位列全國第五名。此外,河南將于今年新增3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其中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河南醫院就設在鄭州。
2020年初,鄭州市依托城市大腦,利用大數據發力醫療領域,正式啟動智慧醫療項目建設,讓這些醫療資源的使用度和匹配度大大提高。
以事關患者生死的急救項目為例,城市大腦打造了一個完整的數字化的急救體系,急救部門在接到電話后,可以自動獲取患者的位置信息、健康檔案,這可以讓急診醫生出車期間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通過“120智慧生命通道”,可以從全局展現急救車的平均到達時間、平均達院時間,將患者送至最合適的醫院搶救治療。
鄭州的城市大腦已經匯聚醫療健康數據1億多條、健康檔案480萬余份。在大數據處理之下,鄭州急救120突發心梗救治時間最快用時為11分鐘,比心梗的黃金救援時間120分鐘縮短了90%。
目前,鄭州城市大腦已建成集政務服務、公共服務、便民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開發系統159個、接入59個部門210類數據,累計歸集數據346.46億條,上線特色亮點應用場景118個,成為全國首個全場景數字化運營城市。
經過多年的發展,鄭州已經不再是默默無聞的小透明,而是成長為中部乃至全國具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城市。更重要的是,這座城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忘兼顧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這是一座優秀的城市應該具備的素養,城市的強大引力正是來源于此。
版權聲明
本刊及官網(南風窗在線)刊登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聲音、錄像、圖表、標志、標識、廣告、商標、商號、域名、程序、版面設計、專欄目錄與名稱、內容分類標準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南風窗雜志社書面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垂詢電話020-61036188轉8088,文小姐。